021-66773386
我国智慧社区发展现状及问题
来源: | 作者:冯志 | 发布时间: 2020-10-30 | 2660 次浏览 | 分享到: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 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智慧城市概念提出


自IBM于2008年提出“智慧地球”和“智慧城市”概念以来,与“智慧城市”一脉相承的“智慧社区”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兴起。


国内政策持续推动


在我国,智慧社区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以及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创新模式,近几年的持续火热。其背景不仅是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技术不断成熟,我国各级政府的持续政策推动也是重要催化剂。

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智慧城市,各大城市也综合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了适合自身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智慧社区建设浪潮。
2017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引导社区居民密切日常交往、参与公共事务、开展协商活动、组织邻里互助,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
2018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做好新型城市化试点工作,打造一批特色化小镇。
另外,北上广深杭为例,其智慧社区在智慧城市的总发展指数中占比约为10%~20%。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战略下的重要组成部分。


官方尝试建立规范引导


各级政府持续发布相关引导文件促进智慧社区规范化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文件主要包括:

2013年上海经信委发布的《上海市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
2014年国家住建部发布的《智慧社区建设指南(试行)》;
2015年深圳市发布的《深圳市智慧社区建设导则(试行)》;
2018年山东省住建厅发布的《山东省绿色智慧住区建设指南》;
2019年阿里云智能研究中心与衢州市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联合发布的《未来社区数字化操作系统白皮书(2019)》。


疫情下,智慧社区的关注再次升温


以百度关键词搜索指数为例,我们对比了“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两个关键词发现。智慧城市的搜索指数从2012年以来快速提高,而且一直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智慧社区的搜索指数从2012年以来保持缓慢提升趋势,到2017年底达到最高值。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的同时“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的搜索热度同时再次升温,体现了新形势下,人们对于“智慧化”管理的需求提升。


各路诸侯纷纷参战,跨界合作频现


科技公司(电信服务商、互联网巨头、物联网企业、安防服务商等各类)、物业公司、地产开发商纷纷入局:


第一类是系统集成商,包括神州数码、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平安、阿里、腾讯、百度、华为在内的巨头型解决方案商,负责拿下整个智慧社区/智慧城市大单,然后将细分业务分给合作伙伴;


第二类细分赛道入局的科技公司,如特斯联、爱物管、城云科技、竹间智能、辰安科技和的卢深视等,他们可以被集成,也可以选择独自服务政府和社区;


第三类是物业公司 ,它们是智慧社区建设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存在, 既可以做甲方,也可以做乙方,但物业公司一般缺乏自主科技能力,所以也是购买信息化、智能化设备和系统的主体,是科技公司的甲方,而且大型物业企业(如万科物业、碧桂园服务、绿城服务、彩生活、中海物业、中奥物业等)很早就开始使用科技手段应用到;


智慧社区领域参与者众,且各方目的、能力和配合度各不相同,这让在萌芽状态的智慧社区建设难上加难。所以各方开始思考跨界合作,如万科物业与眼神科技合作、碧桂园服务与腾讯合作、美的置业收购欧瑞博科技、绿地投资城云国际和涂鸦智能、百度小度联合碧桂园服务。


前路困难重重,新模式待解


1.智慧社区中物业公司的基础利益被忽略


在目前的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各大主导方其实都忽略了,智慧社区建设运营中最重要的利益方应该是物业公司。物业公司直面社区居民,是社区居民流量的直接入口。而物业公司智慧社区的利益诉求除了降本增效之外,最基础的需求就是提高物业服务满意度,其底层逻辑是物业公司作为社区居民雇佣的社区服务“总包方”,居民决定雇佣与否的关键决定因素就是其服务是否得到居民认可,因而是否能够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是物业公司考虑是否采用各种智慧社区技术手段的主要考量因素。

然而其中的矛盾点就在于,社区智慧化改造、升级的所需要的投资对于绝大多数物业公司来说是一笔巨资。物业公司本身也很难通过提高物业费的方式来为智慧社区融资。


2.技术服务商普遍贪大求全


这里主要引用国内物联网巨头特斯联副总裁谢超的一段叙述:

“一开始,我们仍然停留在传统思维上——帮助开发商、物业公司做智慧社区和管理平台。但经过半年的探索,我们发现,智慧社区对于开发商、物业公司而言目前还不是一个刚需。特别是物业公司。他们本身没有足够的经费来建设智慧社区。”
“回顾智慧城市的发展,十几年前就已有智慧城市的概念,到如今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最初,大家都想一口吃一个胖子——把整个智慧城市一口气全做下来,于是智慧城市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大家都做“大而全”,做一个特别完善的顶层架构;经过将近十年的发展,大家发现,由于设计太庞大,落地的难度急剧上升,没有一个智慧城市能够真正落地,所以第二个阶段大家发现,要真正去落地的话,必须先从小场景开始做;当下来看,大家做了一些小场景后,开始从小场景延伸到更多场景。”
目前在智慧社区领域遇到同样的状况,绝大多数技术服务商提供的智慧社区服务方案都是大而全的方案,无论其技术背景如何。


3.智慧社区建设融资难解,运营商业化前景不明


无论是新建社区智慧社区建设还是存量社区智慧化改造,相关投入都是一笔巨资;而且,智慧社区后续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
目前智慧社区推动最大的困难不是政策上的,而且项目融资及商业化运营上。目前智慧社区项目主要靠政府推动,通过地价平衡、政府补贴的方式建立一批批示范小区,但大多数仍然面对后续运营缺乏持续的资金来源问题。